延長守桶時間、開展“互聯網+”智能分類、定制廚余垃圾收集運輸車實現廚余垃圾定時定點清運……在黑莊戶鄉,一系列垃圾分類舉措,讓垃圾分類的理念深入村民心中,并成為人人踐行的習慣。隨著全鄉廚余垃圾分出率提升,鄉域環境也變得更加干凈整潔。
加時守桶助力習慣養成
自2020年5月1日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黑莊戶鄉堅持垃圾分類宣傳引導,在普及垃圾分類知識的同時,還設立了垃圾分類守桶員。為了加強垃圾分類指導,助力居民早日養成分類習慣,小魯店村將守桶員的守桶時間從早晚共4個小時延長到6個小時,除了盯桶、破袋檢查之外,還要做好消毒和分類桶的清潔。
“開始分類的時候,一天下來總會有那么十幾位村民分類做的不是很仔細,我們一邊破袋檢查,進行二次分類,一邊要向村民普及分類知識。”郝沺爾自8月份就擔任起小魯店村的守桶員,雖然每天要守桶6個小時,但是她覺得很有成就感,通過她的指導,大部分村民都養成了分類的好習慣。“現在,只有個別村民偶爾會在廚余垃圾里混入個包裝袋,大家的分類都做得仔細多了。”郝沺爾介紹道,作為守桶員,她現在的主要任務是給桶站消毒,擦拭干凈,保持桶站外觀整潔,防止滋生蚊蟲。
“小魯店村的分類垃圾桶外觀就是標志,運送到中轉站之后,工作人員一看分類標準桶又干凈,一準兒就是小魯店村的。”黑莊戶鄉環境辦負責人薛然說。
此外,大魯店二村、大魯店三村也采用了守桶6小時制,從早上的7點到10點,下午的4點到晚上7點,為了讓村民投放時感覺環境清爽,守桶員都會提前半個小時上崗,擦拭、清掃、消毒垃圾桶站及周邊,保持干凈、整潔的環境。“如今,村民已經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廚余垃圾的分出率也越來越高。”大魯店二村相關負責人盧宏利說。
“互聯網+”讓分類更智能
小魯店村的垃圾分類守桶員發揮了大作用,幺鋪村的垃圾分類工作則搭上了智能化的快車。作為朝陽區垃圾分類最早的試點之一,2019年開始,幺鋪村就采用“互聯網+”智能投放的模式開展垃圾分類工作。
“為了把垃圾分好類,我們家就連廚房都放置了兩個桶,一個廚余垃圾桶,一個其他垃圾桶。家里五口人,每個人垃圾分類都做得非常好。”村民張淑玲告訴記者,家里這好習慣的養成,得益于幺鋪村安裝的智能垃圾分類桶。
自從村里的垃圾投放點安裝了智能垃圾桶,張淑玲把“每天分類扔垃圾”當成了習慣。在垃圾投放點,把存有個人信息的二維碼卡片貼近智能設備掃描區,一鍵啟動,就可以開始分類投放垃圾。只要投放正確,就有積分自動存到賬戶中,可用來兌換衛生紙、大米、塑料袋等生活物資。
“實行垃圾分類后,村里的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好了。”張淑玲笑著說,以前幺鋪村只有一個大垃圾站,村民們什么都往里倒,一到夏天臭氣熏天,大伙都繞著走。垃圾分類實施后,各類垃圾都有了自己的去處,垃圾站點也沒有異味了,村里的環境也變得干凈整潔了。
收運優化垃圾日產日清
在村民們養成了垃圾分類的好習慣之后,為了優化住宅區廚余垃圾清運模式,黑莊戶鄉特別定制了廚余垃圾收集運輸車,實行平房區上門收運、樓房區定點投放。
廚余垃圾收集運輸車配備了7名清運工作人員,每天上午8點至11點和下午2點至5點30分到各村、社區收集廚余垃圾,收運人員逐個打開垃圾桶蓋,檢查桶內廚余垃圾分揀質量,合格的垃圾桶掛車傾倒,統一運至垃圾中轉站,做到日產日清。按照“不分類不清運”的原則,混入其他生活垃圾導致不規范的垃圾桶將被留置,進行二次或者多次分揀,直至合格后再裝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督促村民們養成分類投放的好習慣。
“上門回收垃圾以后,大家做分類的積極性更高了。”雙旭花園社區的臺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家的分類做得就比以前更仔細了,投放前老伴會再三檢查分類袋,此外,他還自覺當上了垃圾分類監督員,看到有年輕人分類做不好的,主動上前提示。
廚余垃圾分類收集清運車自2020年7月份上崗以來,日清廚余垃圾9噸,在規范黑莊戶鄉廚余垃圾的回收、分類、運輸工作的同時,也提高了廚余垃圾的分類質量。
借助這一系列措施,黑莊戶鄉的垃圾分類工作效果顯著,實現了“人人講分類,戶戶會分類”的綠色生活方式,讓鄉域環境變得更加美麗、宜居。
上一篇:村里也有了廚余垃圾運輸車 更新設備讓垃圾分類工作提檔升級 |
下一篇:智能制造產業發展中心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實效落實長效管理機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