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在工作生活中每天都會制造、產生大量的垃圾。通常它們先被送到堆放場,然后再送去填埋。處理一噸垃圾的費用約為200元至300元人民幣,費用高昂。人們大量地消耗資源,大規模生產,大量地消費,又大量地產生著廢棄物。
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的倡議和號召,全國各地紛紛響應,積極行動。在源頭將垃圾分類投放,并通過分類的清運和回收使之重新變成資源。從國內外各城市對生活垃圾分類的方法來看,大致都是根據垃圾的成分構成、產生量,結合本地垃圾的資源利用和處理方式來進行。垃圾分類可以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質,減少垃圾數量達60%以上,可以減少土地侵蝕、減少環境污染,更可以實現可利用資源再回收、折疊變廢為寶、循環利用。
在垃圾分類已經成為新時尚的今天,我卻發現有很多小區的垃圾分類變成了“垃圾桶分類”。以我所在的小縣城為例,光環照耀、榮譽加身。全國綜合實力、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投資潛力“四個百強”縣(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在全國N線城市中有很強的的代表性。我所在的小區是新小區,各項基礎設施相對比較健全、完善,在我所在的小城市也有較強的代表性。通過我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垃圾分類存在以下現象或者問題,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做不到”:
一是居民做不到按要求進行垃圾分類、投放。我所在的小區垃圾桶按照生活垃圾、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分類,按照紅、藍、綠、黑四個顏色設置了垃圾桶,有文字、有圖標,什么垃圾該往哪兒投,一目了然,即便不認識字的人也能分得清楚。但是通過觀察發現,很少有居民按照分類標準進行垃圾分類打包、分類投放。一般都是哪個垃圾桶不滿就往哪個里面投放,或者說哪個順手就往哪個投放。
二是垃圾回收車輛做不到垃圾分類運送。每天早上,都有一輛專用的小型垃圾運送車輛到小區來收集、倒運垃圾。我又發現,不管是紅、藍、綠、黑哪個垃圾桶的垃圾反正都一股腦的倒進了中轉車輛的大肚子里。即便居民都按照要求對垃圾進行了分類包裝、投放,到了這個環節也是功虧一簣,吃了“大鍋飯”,成了大雜燴,根本分不清垃圾的種類。
三是垃圾中轉回收站做不到垃圾分類存在。我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利用周末的時間實地查看了位于城市不同角落的垃圾中轉站回收站。一看回收站建設的不錯,基本上是封閉、半封閉狀態,墻上各類規章制度一應俱全,各類消殺制度、排版板板正正。問題是,所有由小型垃圾回收車輛運送來的垃圾也都不分青紅皂白的丟進了回收站的饕餮大嘴,又是一個大團結、一家親的局面。也就是說即便居民按照要求進行了垃圾分類、投放,垃圾回收車輛也按照要求進行了分類運送,到了這里還是功虧一簣,前功盡棄。
第四個環節垃圾分類企業做不到分類揀選。這個由于條件限制,我沒有進行實地考察。大部分垃圾應該都有兩個去向,能燒的都送到發電廠焚燒,燒不了的就送到垃圾填埋場。我所在的城市倒是有一座中節能建立的生物質能電廠,目前也只是以農業、林業廢棄物為原料,道路兩旁綠化樹的修建的枝條、掉落的枝葉都能收集起來送到電廠,采取直接燃燒方式發電;沒聽說大規模的利用城市垃圾進行生產利用。當然,即便想利用城市垃圾發電,在沒有進行嚴格分類的情況下,也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至于垃圾分類回收的企業,我所在的城市沒有聽說過有這樣專業的公司。這也就意味著即便前期居民分類投放、垃圾回收、中轉運輸環節都做得無懈可擊,到了最后的關口也會百尺高臺功虧一簣,前期的工作都做了無用功。
綜上所述,垃圾分類僅僅做到了垃圾桶分類,以后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比如加強立法,利用法律手段規范人們的行為;加大宣傳力度,讓環保理念、垃圾分類深入人心,提高民眾參與度;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利用市場手段,加大補貼力度,吸引企業、社會資金進入垃圾分類行業,以此實現全社會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可持續發展。
上一篇:分類垃圾桶的顏色標識有哪些?如何正確分類? |
下一篇:垃圾分類了,為什么你家門口沒有4個垃圾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