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不能只是垃圾箱分類
瀏覽: 發布日期:2021-04-09
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在我市逐步完善。
前幾天,市民劉先生回了老家一趟,發現村里的整體面貌較以前有了很大變化,鄉村環境愈加整潔,村里也像城里一樣,安裝了齊全的分類垃圾桶。然而,在老家住了幾天后,劉先生發現,雖然這些垃圾分類設備早已安裝好,但是村民的垃圾分類意識還沒完全建立起來。
今年5月1日,《濟南市生活垃圾減量與分類管理條例》將正式施行,這也標志著濟南正式進入垃圾分類時代。在這之前,我市已經打造了76個垃圾分類示范街道和588個示范社區。如今距離《條例》正式施行只剩一個月,但未完全進入分類狀態的情況依然存在,比如垃圾分類設備閑置、垃圾依然不分類就投放。記者從濟南市12345市民服務熱線了解到,今年以來,熱線共收到關于垃圾分類的相關工單百余件。市民主要反映小區存在垃圾分類設備閑置、農村垃圾未進行合理化處理等問題,有的市民還對垃圾分類如何形成常態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垃圾分類處理設施逐步完善,市民的環保意識顯著提高。硬件設施不斷完善的有利條件下,垃圾分類亟需探索更長效的機制,不能僅僅只是對垃圾箱進行分類。
是什么讓4000名社區居民
自覺垃圾分類?
在探索垃圾處理長效機制方面,我市有不少值得借鑒的例子。
濟陽區回河街道星河社區是一個回遷社區,社區里共有4000余名居民,其中大部分屬于農村人口遷入。
去年初,跟很多社區一樣,星河社區開始推行垃圾分類。在初期,星河社區與企業合作,安裝了嶄新的垃圾處理裝置,包括分類垃圾桶、廚余垃圾處理站、智能可回收垃圾投放柜。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去星河社區可以看到,這里的垃圾處理設備完全得到了利用。社區工作人員自信地說:“我們社區垃圾分類普及率已經達到了100%。”
4000人、1000余戶的社區不算小,將垃圾分類理念植入每個人心底,并不是一件易事。其實星河社區一開始也遇到了兩大難點:居民分類意識的培養和分類知識的普及。
星河社區黨委書記劉守軍介紹,垃圾分類推行初期,社區首先在宣傳上下了很大功夫,利用社區內能夠利用的所有宣傳欄、宣傳頁,召開會議向居民講解分類的好處和方法。“起初大家雖然有分類的意識,但經常出現分錯的情況,我們安排專人在垃圾桶前負責檢查和幫助大家正確投放。”在工作人員的監督和指導下,社區居民很快就掌握了正確的分類方法,目前社區內已經不需要專人值守。“廚余垃圾不用塑料袋裝,因為塑料袋不屬于廚余垃圾。”在社區里,關于垃圾分類,人人都能說上幾句。
垃圾變廢為寶?一切皆有可能
劉守軍介紹,居民的意識建立起來了,但要想形成常態,一個完善的處理流程至關重要。末端做不好,前端的所有努力將前功盡棄。星河社區在垃圾處理上也下足了功夫。在社區里有一個專門處理廚余垃圾的處理站,大家看來容易腐爛變質產生異味的廚余垃圾,通過這一裝置可以“變廢為寶”。
社區工作人員介紹,社區居民生活產生的廚余垃圾進入處理系統后,經過二次分揀、破碎和脫水處理。預處理后的廚余垃圾將被送入微生物發酵主機中,進行24小時生物高溫好氧發酵處理。發酵好的廚余垃圾就成為了具有實用價值的有機肥原料。這些原料在二次熟化堆肥間內再進行一段時間的處理,就可達到有機肥料標準,可用于養花種菜。
目前,星河社區居民生活產生的廚余垃圾都被制作成了有機肥料,并經過正規的生產和包裝流程進入有機肥料市場,使得垃圾變廢為寶成為現實。
在平陰縣榆山街道東阮二村,另一種垃圾處理方式讓人連連稱奇。東阮二村去年新建了一個蚯蚓養殖基地,在村里的一大片土地中,走近捧起一捧土壤就會發現,土壤里藏著密密麻麻的小蚯蚓,而這些蚯蚓就是使廚余垃圾變成有機肥的關鍵所在。
村黨支部書記孫其軍介紹,這一垃圾處理方法是村“兩委”成員去外地考察學習的項目,之所以決定引進落地,是因為項目同時具有多個優點。“蚯蚓可以吃掉我們的廚余垃圾,這種處理方式能夠減少污染,再就是蚯蚓排出的糞便是天然無污染的有機肥料,應用于蔬菜種植再好不過。”1公斤蚯蚓每天能夠吃掉1公斤廚余垃圾,同時會產生0.5公斤的有機肥料。
現在東阮二村的蚯蚓有機肥已經成了搶手貨,肥料銷往壽光等大型蔬菜種植基地,種出的蔬菜經過專業檢驗品質上乘,市場認可度很高。
除了廚余垃圾,農村常見的秸稈、下水道淤泥等都是蚯蚓喜愛的食物,也都會通過蚯蚓的消化系統轉化為有機肥料。以往這些垃圾通過掩埋、焚燒等不正確處理方式,會產生二次污染、對環境不利,然而蚯蚓的出現使得垃圾從源頭上減量,不僅減少污染,還能變廢為寶。
探索激勵機制讓分類更有動力
在可回收垃圾的處理上,星河社區也建立了長效機制。在社區內放置著一個智能可回收垃圾投放柜,社區居民刷卡后柜門就會打開,居民可以將可回收垃圾根據類別進行投放。同時智能投放柜將會根據居民投放的物品類別和種類進行積分,這些積分能夠在規定地點兌換洗衣液、肥皂、紙巾等生活用品。
在這其中,與社區合作的企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居民投放的可回收垃圾在積累到一定數量后由企業統一打包出售給回收站點,這筆資金再用來購買獎品兌換給居民,以獎勵的方式促使居民提高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學會垃圾分類不難,但長久堅持下去不易。5月起我市將正式步入垃圾分類時代,不少市民撥打熱線建言獻策。市民翟先生表示,對于社區來說,應該積極引導群眾做好垃圾分類和投放,不能讓垃圾分類僅僅停留在垃圾箱分類;有關部門不僅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更應該探索獎勵激勵機制,調動市民踐行垃圾分類的主動性。
垃圾分類設備閑置,或是垃圾不分類直接投放到垃圾桶里,這都是對資源的浪費。目前從全市來看,從城市到鄉村,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分類垃圾桶、垃圾中轉站、垃圾無害化處理站等設施廣泛分布,環境面貌有了較大改善。垃圾分類處理模式能否長期維持下去,取決于在基礎設施建設完備的基礎上,是否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長效機制,使垃圾分類成為常態化。在這其中,我們已經有很多示范點的經驗,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進行梳理,推廣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