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叫好不叫座”!如何破解?
瀏覽: 發布日期:2021-03-31
越來越多的市民意識到垃圾分類重要性,但投放垃圾時卻依然存在“分類不必靠我”的慣性。如何讓垃圾“叫好又叫座”?專家認為:市民方面應堅持分類習慣;而政府除了大力規勸倡導,更應將其納入法治,讓獎罰規定真正發揮震懾和倒逼作用。
樂山小區垃圾分類亭
緣何參與率低?
長遠利益因短視效應被忽略
“市民對垃圾分類的投放,直接關系到一座城市的垃圾分類效果。”濟南市社科院研究員劉新軍說,垃圾分類是一個動態過程,由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四環組成,“投放作為首要環節,至關重要”。
但基于記者的多日探訪結果,濟南垃圾分類的前端投放并不樂觀。
濟南南部一垃圾分類示范社區的垃圾分類亭
12日早七點,張華(化名)開著垃圾清運車來到環山路一社區門前。每天一大早,該社區內的20多個垃圾桶都會集中在此,張華則是定時定點來集中清運。
“這桶垃圾里有石塊!這桶里有酒瓶!”垃圾車傾倒垃圾桶時,一袋袋垃圾經過碾軋后進入車倉,伴隨著飛揚的塵土與噴濺出來的不明液體,“砰、砰、砰”聲不時傳來。對此,張華早已習以為常。
這一問題也通過數據得以佐證,由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19年)2019年)》顯示,92. 2%的受訪者認為“垃圾分類”對于保護我國生態環境是重要的,但僅30. 1%的受訪者認為自身在“垃圾分類”方面做得“非常好”或“比較好”。
如此數據,也映照出當下濟南垃圾分類的現狀——大眾知曉率雖然頗高,但參與率頗低,兩者之間存在嚴重鴻溝。
濟南歷城區一社區的垃圾分類宣傳牌
“都知道環保,可扔垃圾前還要在腦子里‘過篩子’”、“給垃圾分類,挑揀還需要戴手套、撿完還得洗手”、“太麻煩,不如直接一袋扔”……越來越多的市民意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卻依然保持著“分類不必靠我”的投放慣性。
“從功利角度出發,產生這一現象是因為市民參與成本過高。”劉新軍分析道,一些生活垃圾往往由不同類別材質構成,市民花費時間與金錢其拆分后分類處理,但這樣的付出并沒有為其現實生活獲得實際利益,“準確的說,分類即使能帶來些許長遠利益,卻因短視效應被忽略。”
只有做了才有發言權
“先分后混”只是理由與借口
除了參與成本較高,不少居民還談起,清運收集垃圾“一鍋端”的方式讓他們失去了分類投放垃圾的積極性。
13日中午,在濟南緯四路南口,環衛工老周(化名)正在將自己所負責片區的十多個垃圾桶集中在此,等待著垃圾清運車運走。每個垃圾桶里的垃圾大抵相同,廢紙、果皮、剩飯…
老周負責的街道,有不少飯店。廚余垃圾、泔水難處理,不少店家便偷偷倒在垃圾桶內,有時甚至直接扔在路邊。為此老周化被動為主動,直接上門收垃圾。
收集回來的垃圾,老周的處理方式很簡單。除了飲料瓶、紙盒等“暢銷”的廢品,其他統統一律倒進垃圾桶內。
濟南南部一垃圾分類示范社區的情況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了佛山街一社區。
12日上午,環衛工李紅(化名)正在清運片區一處垃圾投放點。投放點內有兩個垃圾桶,一個“三分飽”,一個“七成飽”。
“這樣裝,能提高清運效率。”李紅一邊說著,一邊“三下五除二”地將“三分飽”垃圾桶內的垃圾倒在到“七分飽”垃圾桶內。
騰空一個桶、裝滿一個桶、留下一個桶,每到一處垃圾投放點,李紅皆是如此操作。
“只有堅持做了分類,才有依據說難還是不難;只有堅持做了分類,才有資格說先分后混有什么用。‘我分類了,環衛車來又混著拉走了,所以我不愿意分’其實就是為自己的不承擔責任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曾在多個場合公開表示,“先分后混”的確制約了眾多城市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但這也不能成為一個理由與借口。
濟南南部一垃圾分類示范社區的垃圾分類亭
離不開規勸倡導
更需要法治的約束
“現在仍是倡導居民進行生活垃圾分類,而不是強制推行。”在樂山小區社區網格員侯宇看來,做好垃圾分類,如何轉變市民分類投放垃圾的意識尤為關鍵,“多年的生活習慣,不能操之過急”。
“鋪天蓋地地宣傳,見縫插針地搞活動。”侯宇說,倡導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始終離不開宣傳引導——發放宣傳單、挨家挨戶上門宣講、各類社區公開活動、聯合中小學校開展教育課堂……
事實上,這也是當前濟南市各大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普遍模式。“幾代人的生活習慣,靠幾場活動、幾堂課就能改變?”濟南一社區居委會主任王霞(化名)坦言,社區垃圾分類開展半年,舉辦了二三十場垃圾分類規勸倡導活動,但收效甚微,“群眾參與率不足兩成”。
濟南南部一垃圾分類示范社區的垃圾分類亭
“社區的力量始終有限,需要法律的規范”。5月1日,《濟南市生活垃圾減量與分類管理條例》將正式實行,這讓侯宇、王霞看到了希望。根據《條例》,對沒有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個人可處以50至200元的罰款。
但條例的執行力度與效果仍需時間檢驗。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7月7日,上海城管執法部門開展垃圾分類執法檢查10100次,教育勸阻達到7063起,但強制罰單僅199張。
“在政府規勸倡導的同時,還需將其納入法治的框架,完善和制定各項獎懲法規并使之成為市民群眾日常遵守的‘底線’,讓獎罰規定真正發揮震懾和倒逼作用。”劉新軍認為,《條例》的即將施行,無疑有利于規范大眾垃圾分類行為,加大各責任主體對垃圾分類的重視程度。
樂山小區垃圾收集
試點期仍以宣傳引導為主
五一后將在全市開展
“不可否認問題的存在,這也是先行先試的目的所在,我們也在總結經驗。”對于眼下濟南垃圾分類試點示范小區的現狀,濟南市城市管理局生活廢棄物管理處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濟南垃圾分類工作現仍處于試點階段,尚未在全市范圍內全面展開,“當前只是提倡鼓勵市民參與,以宣傳引導為主,盡量提高市民的知曉率與參與率”。
對于垃圾分類知曉率高卻參與率低的現狀,該工作人員認為:5月1日《濟南市生活垃圾減量與分類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以后,類似情況會有所改善,“《條例》對違規單位、對違規個人都有相應的處罰措施,我們下一步也將會重點做好檢查督導、管理執法工作”。
“我們目前正在從兩方面推進垃圾分類。”該工作人員說,“一方面對即將實施的《條例》進行宣傳貫徹,提高市民的知曉率。二是進一步完善城市垃圾處理體系,確?!稐l例》落實到位。”
“《條例》實施之后,‘先分后混’類似情況將不會存在。”該工作人員介紹,濟南市正在不斷推進垃圾分類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城市垃圾收運車的數量,健全垃圾分類處理體系。
濟南佛山街一社區的垃圾分類亭
3月9日,濟南公布《濟南市生活垃圾減量與分類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方案,附《濟南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進度表》,對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部署。
“刻不容緩,但認識清醒,思路也十分明確。”對于該份時間進度表公布的一系列措施,劉新軍認為,為防止居民垃圾分類“熱情”趨冷,垃圾分類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要按下“快進鍵”,還要有持久力。
“相比垃圾處理后端,如何讓市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才是一件難事。”上述工作人員坦言,垃圾分類工作任重道遠,需要全社會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