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濟南垃圾分類:“示范小區”里混著扔、隨時扔是常態
瀏覽: 發布日期:2021-03-26
《濟南市生活垃圾減量與分類管理條例》將正式施行,這也標志著濟南正式進入垃圾分類時代。
前期,濟南已經先行打造76個示范街道、588個示范社區。如今距離《條例》正式施行只剩月余,濟南人的垃圾分類是何情況?居民日常投放垃圾是否做到分類?記者為此進行了探訪。
四小時來了十余人
分類垃圾日清運量半年漲3倍
3月10日7點未到,濟南市中區樂山小區,54歲的“督桶員”邵士林,來到小區門口的垃圾分類亭,打開了廚余垃圾桶桶蓋上的鐵鎖。
2019年,樂山小區作為市中區的亮點示范小區,率先開始了垃圾分類的試運行。
垃圾分類要定時定點投放,每天7—9點、17—19點是固定投放時間,這也是老邵的上崗時間。
樂山小區督桶員老邵
“大姐,廚余垃圾倒進綠色垃圾桶內,垃圾袋得丟進其他垃圾桶內”、“廢紙盒得投放到可回收垃圾桶里”、“有害垃圾是紅色垃圾箱,一個月投放一次”……每天,老邵的職責就是監督并指導居民如何精準投放垃圾。
此外,他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對市民錯分的垃圾進行二次分揀。投擲到廚余垃圾桶內的垃圾往往摻雜了餐巾紙、塑料袋等非廚余垃圾,老邵發現后,便會用挑子將其“歸類”分揀。
“有的人分得亂七八糟,還有不分的,自己就幫著再分分,但整體趨勢是分的人越來越多,分得也越來越好。”當了四個月“督桶員”,老邵如此感受。
10日的兩班崗,老邵挺清閑。兩個時間段內,10多位市民來他的分類亭投放垃圾。這些市民大都是中老年人,而且都是老邵的“老熟客”。
對于這些居民投放的垃圾,老邵很放心,只是簡單一看,便予以“放行”。“畢竟,四個月跟他們講解了很多次了。”
“越來越多的居民主動來找我咨詢垃圾分類的事。”從入戶上門宣講到居民主動前來咨詢,樂山小區社區網格員侯宇明顯感覺到小區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在提高。
侯宇介紹,眼下樂山小區垃圾分類亭的廚余垃圾日清運量能達到300多公斤,遠高于一開始的100多公斤/日,“以前的100多公斤還來自工作人員的上門回收”。
投放時間內無人開鎖
哪個桶開著投哪個
與樂山小區一樣,濟南南部一社區也是濟南市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那么其效果如何?
11日,記者來到該社區。該社區設有4處垃圾分類亭—11號樓樓前1處,21號樓旁1處,3號樓旁1處,4號樓樓旁1處。
垃圾分類亭上的信息十分完善:垃圾分類的各級負責人,垃圾分類亭昨日、本月、上月的清運量……其中3處還配有專門的督桶員。
不過,與樂山小區不同的是,該社區的垃圾分類亭內雖已設四個垃圾桶,但每個亭外都會額外放置著一些垃圾桶,少則三個,多則十個。
濟南南部一垃圾分類示范小區內的四處垃圾分類亭的分類情況
這也就意味著,該社區每處分類垃圾投放點的垃圾桶不少于7個。如,11號樓樓前的分類垃圾亭內,亭內四個垃圾桶,除灰色垃圾桶外均上鎖,但亭外另外放置著三個未上鎖的灰色垃圾桶。
11日,7點已過,督桶員上崗時間已到,但11號樓樓前的分類垃圾亭內并無任何動靜。鎖著的垃圾桶無人來開鎖,更未見督桶員。
7點半開始,11號樓樓內的上班族、學生族開始行動,他們下樓時往往都會順手提著一袋垃圾。兩個桶蓋敞開的灰色垃圾桶頗受他們歡迎,八點半左右,兩個垃圾桶已經“吃飽喝足”——塑料袋、果皮、廢紙、剩飯剩菜等垃圾堆了滿滿兩箱。
另外3處垃圾分類亭也大抵如此。11日7—9點、17—19點,記者往返上述四處垃圾分類亭多次,均未見相關督桶員的身影。
沒有監督指導,社區居民分類投放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一袋扔”、“哪個桶敞開著,扔哪個”成為常態。
標著“示范小區”的牌子
居民卻都混著扔、隨時扔
垃圾分類投放設施的完備,才是市民有效進行垃圾分類的前提。
彭先生在濟南佛山街一社區住了20多年。最近他發現:垃圾分類在小區內很流行,四類垃圾該如何扔、垃圾分類的好處等諸如此類的常識科普與宣傳標語隨處可見,小區而且還被列入了“垃圾分類全覆蓋示范小區”。
看到這些科普常識,結合自己倒垃圾的現狀,老彭挺困惑,“單元樓樓前只有兩個垃圾桶,怎么盛放這四種垃圾?怎么讓大伙分類?”
10日,記者來到該社區。該社區的垃圾分類亭皆為兩個垃圾桶設計,并未像上述兩試點小區那樣,找到四類垃圾分類亭;小區主干道張貼著多塊“您已進入,垃圾分類全覆蓋示范小區”宣傳牌,牌上標著投放時間為每天上午8點—10點、晚上6點—8點。
中午時分,未到規定的投放時間,但不少居民仍照常投放垃圾。這些垃圾桶中的垃圾五花八門——除了常見果皮、菜葉、塑料袋,有時候還看得到玻璃、小木板等。
即便只有兩個垃圾桶,也能做到干濕垃圾分類,但老彭發現這也很難。
以老彭為例,老彭家有四個垃圾簍,客廳、餐廳、廚房、洗手間各一個??蛷d、餐廳的兩個垃圾簍主要收集瓜子皮、廢紙等干垃圾,菜葉、瓜果皮及剩飯菜等濕垃圾則倒在餐廳、廚房里的垃圾簍,洗手間主要是衛生紙等。
“大家都是混著倒,我自己分類,有啥意義?”干濕垃圾分類堅持了沒多久,老彭便放棄了。
“都知道垃圾分類,可都是混著扔。”看著“垃圾分類全覆蓋示范小區”的牌子,該社區一名環衛工說,僅自己片區就有40多個垃圾桶,每日清運3次,每天需要清運30多桶垃圾,而這些垃圾全都是“混著扔”。
嫌分類垃圾桶遠
鮮有居民舍近求遠
10日19:05,樂山小區,華燈初上。迎來一波飯后扔垃圾的高峰后,老邵鎖上垃圾桶上鎖,準備下班。
“垃圾不但要分類,而且要在規定時間段內才能投放。”老邵說,垃圾分類“定時定點”只有在規定的時間段內,垃圾分類督導員才會“解鎖”垃圾桶。
“不少市民不理解,但鎖上也是現實之舉。”老邵坦言,垃圾桶不鎖容易亂投誤投,“不只是加重了我們做二次分揀的工作量,也不利于垃圾分類的末端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設有垃圾分類亭的社區,垃圾分類亭的輻射范圍也十分有限。
以上述濟南南部社區為例,22號樓距離21號樓前的垃圾分類亭僅有10多米,但居民往往圖方便,就近將垃圾扔在了樓門前的垃圾桶。更別說,離著此處更遠的其他單元樓了。
11號樓處的垃圾分類亭也是如此。該垃圾分類亭位于1單元樓樓門口,但離著10多米遠的3單元樓門口,還配備著兩個普通垃圾桶。
“樓門口就有,為啥還跑遠路?”、“樓門口扔垃圾不用分類,不更方便嗎?”、“扔垃圾干嘛還要舍近求遠”…這是3單元樓的眾多居民的“扔垃圾”常識。
即便是樂山小區也存在類似情況。對比單元樓樓前的普通垃圾桶,社區的四處垃圾分類亭,顯得有些勢單力薄。
“自己哪有功夫去分。”樂山小區3號樓的王女士坦言,大家都知道垃圾分類是好事,但具體到自己家里,自己要帶孩子,還要做飯做家務,沒有精力做到對垃圾精準分類。提到5月1日即將實行的分類管理條例,王女士也并沒有表現出太過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