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智能垃圾桶接上電源后,將一件垃圾上的二維碼對準智能垃圾桶感應區輕輕一掃,就能精準識別垃圾的類別,對應分類的垃圾桶自動打開收納垃圾。
你還在為垃圾分類而苦惱嗎?而莞城實驗小學六年級(1)班的鐘新悅和三年級(1)班的何依然兩個小朋友已經掌握了要領。她們參與了“智行小主人”綜合實踐課程六年級主題“智創發明家”活動,發明的這套智能垃圾分類系統,獲得了2020年東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一等獎,目前正在申請國家新型實用技術專利。
▲鐘新悅和何依然兩位同學發明的智能垃圾分類系統
小學生發明智能垃圾分類系統
別看鐘新悅和何依然小小年紀,但卻有極強的垃圾分類意識和環保意識?,F在,垃圾分類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但看著不少人對各種垃圾依然“傻傻分不清”,兩個小學生一直在思考如何幫助大家精準識別垃圾的分類。
“學校十分重視垃圾分類和環保教育,我有機會到外面的環保教育基地參觀學習。”鐘新悅說,去年有一門關于垃圾分類主題的綜合實踐課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丟棄很多垃圾,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造成環境污染”。
“針對垃圾分類問題,課堂上注重啟發她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開動腦筋,提出設想,最后自己動手、實踐驗證自己的設想。”鐘新悅的老師張巧玲說。
在多個社區走訪調研后,鐘新悅和何依然發現,垃圾分類情況并不樂觀。“尤其是有一天我放學回家的路上,看到路邊的一個垃圾桶堆滿了各種各樣的垃圾,散發著很大的臭味。”鐘新悅說,她和好朋友何依然商量后,發明一套智能垃圾分類系統的想法在倆人心中就此萌發。
但是,過程并不像她們想的那樣簡單。為了制作這套智能垃圾分類系統,鐘新悅和何依然兩位同學常常請教學校不同學科的老師。“綜合實踐課老師、科學老師等等,只要我們覺得有幫助就會去請教。”鐘新悅說。
“這套智能垃圾分類系統的‘智能’,主要體現在‘垃圾’上的二維碼和垃圾桶上的感應器。”鐘新悅說,智能垃圾系統運行時,利用二維碼圖像識別,對投放垃圾在極短時間內完成“識別、分析、信號轉換、垃圾桶對應端口開合”的全過程,從而達到垃圾分類“精準投放”的目的。
由此可見,這套智能垃圾系統的前提條件是每一個垃圾都有一個二維碼。在鐘新悅和何依然的設想中,只要商品出廠時都印上垃圾分類信息的二維碼,那么人們在投放垃圾的時候,只需要輕輕一掃,就實現了自動分類。
“不少專家也提出了很多的建議,我們正在改進。”鐘新悅說,希望智能垃圾分類系統能讓人們不再為垃圾分類而苦惱,給生活增添簡單和樂趣。
▲兩位小發明家在演示智能垃圾分類系統
分四大系列主題編制校本課程資源包
鐘新悅和何依然兩位同學成功發明智能垃圾分類系統后,有教育界人士表示,這或許和莞城實驗小學在“智行至真”辦學理念指引下開發的“智行小主人”課程密切相關。
莞城實驗小學一直重視開展綜合實踐課程,啟發孩子們的思維和創造能力。該校校長邵錦燦表示,該校自建校以來一直秉承實驗創新的精神,創設探究的環境,引導學生愉快生活,讓學生在“發現、體驗、探索”的情境中,親歷實踐,體驗學習,聚焦能力的發展,“智行”源自辦學理念,含“有目標、有計劃、有思考、有研究的‘智慧行動’”的寓意。“‘智行小主人’課程通過幾年實施,我們欣喜地發現學生比以往更‘愿學’‘樂學’‘會學’‘善學’,綜合實踐能力也有了極大提高。”邵錦燦說。
而“智行小主人”課程,源于2015年的一場“趣味運動會”活動。該校綜合實踐教研組長潘東城對此印象深刻,他說,當年11月,該校以“趣味運動會”為主題,首次讓學生“自主策劃”“自主組織”“自主開展”活動的全過程,取得空前成功。“大家都說想不到學生的創意那么好,想不到學生能那么積極參與,想不到學生自己組織得那么好,之前擔心的問題一點都沒有,很多的想不到。”潘東城說,趣味運動會的成功舉辦,讓學校萌生了“讓學生成為生活、學習的主人”的構想。
潘東城告訴記者,“智行小主人”綜合實踐課程以每個學期四個活動主題的方式,重新把主題進行分類定位,制定“生活實踐小主人”“文化活動小主人”“社區研學小主人”“科學創意小主人”四大系列主題,并編制校本課程資源包,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課程實時策略。學校還設計了各年級課程實施中活動能力的訓練重點,以此更有指向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培訓。
“它是以‘任務’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邵錦燦校長強調,在綜合實踐課程中,“智行”是任務驅動下融“教學做”于一體的、強化學生能力培養的教育思想和行動,課程以完成“智行任務”的方式進行學習,在完成師生共同設計的一系列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養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屬于自己的成長,成為生活、學習和社會的主人。
上一篇:垃圾桶裝上“芯片”,垃圾分類實現“一鍵考核” |
下一篇:垃圾分類,杭州長河商鋪不打烊 |
|
|||||
|